新華社銀川8月13日電題:寧夏鹽池:治沙“利器”為灘羊“加餐”
新華社記者趙倩、馬思嘉
在寧夏吳忠市鹽池縣春浩林草產業(yè)專業(yè)合作社廠房內,工人將收割來的檸條放進粉碎機,再把生產出的草粉經過另一道工序壓制成大顆粒機小不一的顆粒。轉眼間,一堆堆灌木枝條已變成鹽池灘羊舌尖上的“美味”。
“檸條顆粒飼料粗蛋白含量高,適口性好,對牛羊來說有較高的飼用價值,深受養(yǎng)殖戶歡迎。而且相較于之前的粉末狀,顆粒飼料遇水后會膨大,更加顆粒機干凈衛(wèi)生,也便于運輸?!焙献魃缲撠熑藦垬湫抡f。
作為一種抗旱耐瘠的樹種,檸條的“本職”其實是防風固沙,也是鹽池縣生態(tài)建設的“功臣”。
鹽池縣地處寧夏中部干旱帶,緊靠毛烏素沙地南緣,孕育出的“鹽池灘羊”已成顆粒機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。但因自然歷史原因以及過度放牧,鹽池縣土地沙化嚴重,上世紀80年代,全縣75%的人口和耕地都處在沙區(qū),不少百姓不堪風沙侵害,背井離鄉(xiāng),外出務工。
為徹底扭轉沙進人退的困境,近年來鹽顆粒機池縣依托三北防護林、退耕還林(草)、封山禁牧等林業(yè)工程,持續(xù)推進防沙治沙、造林綠化等生態(tài)建設力度,并將羊群從山上趕到圈里。目前,全縣200多萬畝沙化土地披上綠裝,100畝以上的明沙丘基本消除。
“能否在顆粒機實現(xiàn)生態(tài)效益的同時,兼顧經濟效益?”在防沙治沙成效日益顯現(xiàn)的同時,當地林業(yè)部門開始追求“兩全其美”的目標。據鹽池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李永亮介紹,檸條是鹽池縣防風固沙的主力樹種,全縣檸條林種植面積達265顆粒機萬畝,占保存林木總面積的80%以上。與此同時,灘羊舍飼養(yǎng)殖推開后,盡管鹽池縣鼓勵飼草種植,灘羊的“口糧”還是較為緊缺。
從2016年開始,鹽池縣開始探索“以林補飼”之路,通過積極與科研機構和高校合作,研顆粒機發(fā)適合檸條平茬和飼料加工的機械設備,并在平茬時間、平茬強度、平茬方式、平茬機械等方面出臺一系列技術標準和操作規(guī)范。目前,在檸條平茬轉飼利用方面,鹽池縣已形成了“統(tǒng)一平茬、多點加工、集中配送”的“企業(yè)+顆粒機合作社+農戶”的運營模式,先后建成飼草配送中心1個,檸條飼草加工廠8個,輻射帶動加工點200余個。
“合作社承包了20萬畝檸條林,每年可平茬一半,生產約5000噸飼料。這些飼料除了供應本縣外,周邊甘肅、顆粒機內蒙古的牛羊養(yǎng)殖戶也會來采購,供不應求?!睆垬湫抡f,像鹽池遇到今年這樣的旱情,其他飼草短缺,檸條飼料在某種程度上成了灘羊的“救命草”。
李永亮說,林業(yè)部門將檸條平茬納入年度林地復壯計劃,科學劃定平茬區(qū)域顆粒機,現(xiàn)在全縣年均隔帶平茬檸條20萬畝,每年為畜牧業(yè)提供飼草40余萬噸,同時也能帶動大量農民就業(yè)。
檸條復壯,灘羊增重,農民增收,鹽池縣治沙“利器”的綜合效益正在顯現(xiàn)。通過以林補飼、以草助畜等方式,鹽池縣灘顆粒機羊存欄數量由封山禁牧時的80萬只增加到現(xiàn)在的350多萬只。2018年,鹽池縣成為寧夏首個脫貧摘帽的國家級貧困縣。(完)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。
版權聲明:本文由木屑顆粒機_燃燒生物顆粒機那里有_生物質燃料顆粒機器設備發(fā)布,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。